每日一曲,从日常的编辑推荐中再次精选而出,是街声给每一首好作品的至高激赏与鼓励。
“……或者它(花)的产生是为了贴近你的心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?……” 没有人能为你解答存在的意义。除了欲望与生存的本能,又有什么在驱动你? 亦或是,我们只是在寻求各种未曾有过的体验? 我们都在自己的海
想象的过去,真实的未来
希望有一天,这些律动不再只服务于夜晚的派对
19:30.厦门市 厦门集美嘉庚体育馆
19:30.北京市 首都体育馆
达人首选,由街声聘请隐于音乐场景中的音乐人、电台DJ、乐评人写下作品的聆听评论或推荐心得,欣赏作品之余不妨一读达人们的观点,或许会启发你对歌曲的不同想像。
看好NIO!
听着此人唱歌时如此鲜明的华北腔调,再点开资料页发现他竟然来自台北,我颇为惊讶。或许,这又是来自华北平原的万青,无意间在台北盆地播下的一颗种子。邵劝明是来自台大哲学系的新晋创作人,在去年夺下政大金旋奖,从他的作品中的确可以听出一定的潜力与特色,值得持续关注他的未来发展。
阿赖&子晟组成的“树屋町”,初次听到甚至以为是民宿的名字。其实,他们最希望能透过创作,探寻生命的意义,正如《我看着镜子里的我》以合成器、贝斯、吉他幻化而成的自我诘问。歌里那个“不敢有理想”的我,连“做自己”都变成某种奢求,但即使“终究要失败”,只要愿意勇敢跨出一步,我们就能以人为镜,对自己诚实。
流行歌超易俗,作者的拿捏处在危险边缘,稍有不慎就变没有灵魂的大流行,好在他没有越轨,以灵动清爽的弹奏和嗓音博回好感,不过我最喜欢的段落是间奏。
克制规整又酣畅,左右耳的吉他交叠,一随性一紧迫,对话感带来有趣的听觉体验,贝斯做着“调解员”不时出场,最后的电吉他高潮大概是达成的共识?
近两年许多乐队操起了后朋的大旗,大多是激烈而规整的节拍,咆哮一些音调不准的豪言壮语(或控诉),或是故弄玄虚的叨逼叨,甚至像是换了一个载体的劣质说唱,立意有余质量实则良莠不齐。而这支新队契卡,旋律取胜能量生猛,且看接下来的表现~
- By 不具名街声用户